看书哩www.kanshuli.com

洪武三十二年深秋,应天城的梧桐叶染成金红。朱标翻阅着礼部送来的《藩国奏疏汇编》,青铜镇纸下压着的羊皮地图上,用朱砂标注的藩国疆域已蔓延至四海。

烛火摇曳间,他的目光停留在三封加急奏报上——燕、楚、晋三国的新政,正将华夏文明的火种播撒到极北冰原、尼罗河畔与阿尔卑斯山谷。

北冰洋的寒风拍打着"北平都护府"的青铜城墙,朱棣握着望远镜眺望远处的蒸汽机车。

这种以石脂为燃料的钢铁巨兽,正拖着满载铁矿的车厢,沿着新铺设的铁轨驶向海岸。

三年前登陆这片极寒之地时,因纽特人还住着兽皮帐篷,如今他们已能熟练操作蒸汽锻造机,将开采的铁矿打造成农具。

"王爷,挪威城邦的使者到了。"千户掀开厚重的熊皮帘,六个裹着貂裘的金发青年捧着驯鹿角制成的卷轴。

朱棣展开卷轴,拉丁文旁工整地标注着汉字译文:"愿以北海鳕鱼干,换取冶铁秘术。"

他提笔批复时,狼毫在羊皮纸上留下苍劲的字迹:"准。另赠《天工开物》抄本,可学水力锯木之法。"

夜幕降临时,朱棣登上新建的观星台。远处,"永乐城"的琉璃瓦在月光下泛着幽蓝——那是用当地水晶与大明陶土烧制的建材。

更远处,蒸汽灯塔的光芒穿透迷雾,为往来商船指引航道。

他抚摸着腰间的玄铁剑,剑鞘上"肃清漠北"的刻痕犹在,而如今剑锋所指,已是开拓文明的新征途。

尼罗河三角洲的稻田里,朱桢赤脚站在齐膝深的水中,指导努比亚工匠调整龙骨水车的角度。

这种结合了大明水利技术与埃及沙杜夫的新式农具,能将河水引到更高的梯田。

"按这个角度,洪水期的淤泥就能滋养秧苗。"他向围在身边的农夫比划着,腰间玉佩上沾着泥浆。

三日后,第一茬杂交水稻成熟。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秸秆,农夫们用新学的官话高喊:"多谢陛下!"

朱桢站在新建的"江陵粮仓"前,看着埃及祭司用象形文字与汉字共同记录收成。

粮仓的飞檐下,悬挂着用莎草纸书写的《齐民要术》节选,微风吹过,纸页沙沙作响。

亚历山大港的码头上,希腊商人围着楚王国的铸铁农具惊叹不已。

当他们得知这些农具能用当地的红土烧制时,立刻用橄榄油换走了全套冶铁模具。

朱桢在总督府设立"译书局",召集学者将《九章算术》翻译成希腊文,学堂里,埃及孩童与希腊少年共同背诵"一去二三里,烟村四五家"。

日内瓦湖畔的"晋阳书院"内,朱棡将《论语》拉丁文译本拍在大理石案上。

下方跪着的罗马贵族们望着羊皮纸上工整的汉字,额头渗出细汗——这是晋王国推行"百日通汉话"政策的第三月,通不过考核者将失去参政资格。

"张卿,把科举考场的设计图呈上来。"朱棡唤来从应天带来的老臣。图纸展开,廊柱与拱门的设计融合了罗马万神殿与大明贡院的风格,最中央的照壁上。

"学而优则仕"六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开考当日,卷发的考生们用生硬的笔法写下"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",监考官则穿着绣有麒麟补子的改良官服巡视考场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